牛人 |
|
等级:论坛骑士(三级) |
积分:7120分 |
注册:2006-8-14 |
发表:2230(1222主题贴) |
登录:3910 |
|
|
张维迎们,既不理解市场经济、也不懂产业政策! |
昨天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,再联想到近年科技战、贸易战、关税战……突然又想到了“张维迎”老师们。碰巧,今天又看到《项立刚:张维迎们为什么不理解智能时代经济学?》文有类似的感慨。
北大教授张维迎,是中国经济学界“市场派”的代表人物之一,长期反对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。他认为,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(无知)和政策执行中的道德与腐败风险(无耻),产业政策注定难以成功。他主张,创新和技术进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,制定政策的人也不是先知,无法通过政府规划预见未来,真正的创新只能通过自由市场的试错机制实现。

【核心论点】
产业政策是“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”:张维迎认为,产业政策本质上是计划经济的延续,政府试图通过行政手段选择“赢家产业”,但这种干预违背了市场规律。
政府无法预见未来技术方向:他强调,历史上重大创新(如蒸汽机、互联网、智能手机…)都不是政府规划的结果。当政府意识到某项技术重要时,往往已错过最佳时机。
产业政策导致寻租与资源错配:对特定产业的扶持、补贴、税收优惠等政策会催生权力租金,诱发企业寻租行为,而非真正创新。新能源汽车“骗补”事件即为典型案例。
破坏公平竞争环境:产业政策给予部分企业特殊待遇,扭曲了市场公平,尤其不利于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。
缺乏有效纠错机制:市场通过企业盈亏自动淘汰失败者,而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一旦失误,往往因“沉没成本”而持续追加投入,难以及时纠正。
【世纪之辩】
2016年11月,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召开了“产业政策思辨会”,自认为是“实事求是派”的林毅夫和“市场派”的张维迎根据各自立场进行了公开辩论,成为经济学界标志性事件。被学界和媒体称为《张维迎与林毅夫的“世纪之辩”》。
林毅夫主张“有为政府”,认为在市场失灵领域(如技术创新、产业升级),政府应通过“因势利导”的产业政策提供支持。
张维迎坚持“有效市场”,认为政府不应干预产业选择,应让企业家精神自由发挥。
尽管双方均未说服对方,但这场辩论推动了中国对产业政策的深入反思。
时隔多年回看这场辩论的结果,林毅夫面带微笑“我关于产业政策的基本观点没有变,唯一变的是当时国内外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反对,现在经济学界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。”因为当年,“反对产业政策”张维迎的观点更易引发听众共鸣。林毅夫在2025年表示,经济学界对产业政策的态度已发生显著转变,从过去多数反对到如今更多认可其作用。而张维迎同样表示:我关于产业政策的基本观点没有变化。
【理论争议与现实挑战】
张维迎的观点在现实中面临挑战。支持产业政策者指出,中国在新能源汽车、光伏、高铁、5G等众多领域的快速发展,均得益于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和政策支持。例如,中国占据全球60%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和85%的光伏产能,被视为产业政策成功的例证。
对此,张维迎及其拥趸者认为,中国这些成就更多源于企业创新和市场竞争,而非政策本身。他们警告,过度依赖产业政策可能导致产能过剩、资源浪费、和创新抑制。同时,美国近年推出的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《通胀削减法案》等大规模产业扶持政策,也被视为全球范围内对“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”的背离,是产业政策的反面案例。
时隔多年张维迎依然明确表示其观点“没有改变。他坚持认为:好的经济政策应是普适性的(如减税、改善营商环境),而非针对特定产业的政策扶持或歧视性干预。他主张保护自由选择权,让市场而非政府决定技术路线和产业方向。

【项立刚:张维迎们为什么不理解智能时代经济学?】
昨天人工智能产业有一个重大消息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,提出加快实施6大重点行动:
一是“人工智能+”科学技术,加速科学发现进程,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,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。
二是“人工智能+”产业发展,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,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,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,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。
三是“人工智能+”消费提质,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,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。
四是“人工智能+”民生福祉,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,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,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。
五是“人工智能+”治理能力,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,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,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新画卷。
六是“人工智能+”全球合作,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,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。
这是以国家的名义,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做了全面的战略布局,从各个方面,做了战略的思考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“产业体系”。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,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、整体布局,中国已经远远领先世界,我也相信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,中国社会是全世界人工智能一枝独秀的国家。
其实从更加长远看,我相信人工智能会改变人类的文明走向,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、工业文明、将会走向智能文明。
我知道这样的一个产业发展的《意见》,以张维迎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派,肯定是不会喜欢的,因为这就是产业政策,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,是政府用它无形的手在影响经济的发展,为一个产业做布局,调动各种各样的力量来推动产业的发展方向。这在市场经济派看来,这是完全违反经济规律,是不可能成功的。
我向来是看不上中国的这些经济学家,道理并不复杂,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,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,用不同的手段进行资源配置,让社会效率更高。张维迎代表的这一批经济学家,他们在国外学了市场经济的理论,其实不能算大错,但这个“自由市场”理论是一两百年前,社会的生产力很落后的资本主义社会,它进行资源配置的办法。在当时,市场经济理论未必是错的。
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,今天社会经济规模、能力,早已经不是一两百年前,那些有代表性的新技术发展,不再是单个的技术,也不是一两个企业可以左右,事实上它牵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,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,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,没有国家的产业政策指导,靠企业自身去摸索试探发展,就无法形成一个综合的能力,不可能加速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有利因素,形成综合的力量。
我们可以从三个领域看产业政策的作用,一个是新能源的发展,一个是高铁的发展,一个是5G的发展。发展这些产业,不仅仅是技术,还需要土地供应,还需要地方的支持,还需要庞大的运营体系,靠一两个企业没有力量系统性整合起来。如果是搞自由市场竞争,这些影响经济的重大领域恐怕就放弃了——政府不牵头、也没有扶持政策,哪个企业敢牵头做?什么时候敢下场做?而产业政策的出现,政府的指导力量,贷款及税收优惠、用地及资金补贴、整个社会的配合,就把不可能做的、观望的事情赶紧做起来。我所说的这三个领域,中国远远领先美国,领先世界,实际上也远不止这三个领域,这大大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发展。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就是美国没有产业政策,或者产业政策很弱。
当然,我们看到美国如今已经开始向中国学习,要搞自己的产业政策,我也知道美国抄作业不太能学得好,大一统的国家治理,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积累,美国才多少年?你以为“产业政策”是拍脑袋搞想做就能做的?中国怎么做的?美国想学也很难学得会。这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部分。
为什么张维迎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派,不能理解智能时代的经济学?因为他们学过的理论不是根据正在发展的经济去研究,而是一个老旧的模型,照搬了一个过时的理论!经济永远是鲜活的、发展变化的,经济学理论的底层逻辑就是技术能力,技术水平改变了,生产力改变了,经济理论也必然要改变。这些如果你都不会,要用一个诞生在蒸汽时代的经济理论,硬去套今天互联网AI时代的经济,这个经济学当然是有问题的——是削足适履,是刻舟求剑。
(《国富论》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、哲学家亚当斯密写于1776年,正是蒸汽机代替手工的工业革命前夜,系统总结了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经验,提出自由市场理论(如“看不见的手”)和劳动分工原理,奠定了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基础。出版后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“圣经”)
学好经济学关键不是读书、学哪个门派、信哪个理论,而是观察社会,理解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规律。不是读了几本洋书便天天在国内念经说法,不愿睁眼看世界、不研究现时问题。相当一批市场派经济学家,实事求是的说,都是糊涂虫,因为它们离真正的经济太远了。
【产业政策的辩论——现在为什么没兴趣了?】
2016年,张维迎和林毅夫搞了关于是否需要产业政策的辩论,各大媒体都上了,争来争去,热闹了一阵子。
最近这几年,大家都没兴趣再搞辩论了。
为什么没兴趣了?难道张维迎关于产业政策的弊端论述都是错误的吗?
也不是!
张维迎关于产业政策弊端的论述,也没啥大错误,有的也说的对。但是,大家也都看到了,即便是产业政策存在一些弊端、可能出现一些错误,在权衡利弊后,还是需要有产业政策!并且不光是老中继续搞产业政策,美帝也搞了产业政策,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主要国家或多或少都在搞了。
“一份文件毁了一个行业”,它的意思是:行政权得不到制衡导致行政权胡乱作为。
我要说的是:即便是我知道行政权可能会胡乱作为,但是依然赞成这种办法。 实际上在国外也有相当多的人是这么认知的,和上面的例子一样,不是看不到弊端,是因为其他的办法也有弊端、甚至更烂。如果采用“权力制衡”的办法,那就是不停的扯,什么都做不了,什么都做不下去。

在早先的西方为什么可以并且选择了权力制衡?搞权力制衡有很多所谓的“隐形条件”,我举个例子,人家不搞,你搞权力制衡,你不怕发展的慢么?不怕,因为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方,通过近二百年的发展和积累,西方在科学技术、金融资本、产业链控制、规则法律等方面拥有巨大优势,这是它们的护城河。权力制衡本质上就是尽量少做事或者不做事,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相信自由市场的力量,自由市场下自然会“资源高效配置”解决你所谓的问题。权力制衡的几方搞一搞争辩,不是“不作为”,而就是它们的工作,因为它们虾扯也不耽误市场的力量在护城河保障下发挥作用。
那要是西方的“护城河没了”自由市场还能自由吗?
那还做个P的权力制衡!
再搞权力制衡,自由市场就变成“别人”的市场了!谁都接受不了。
美国、欧洲,不得不搞贸易保护。
中国建立起了产业优势,拥有了护城河,于是高举起“自由贸易”的大旗……
西方话语权重,是因为富裕!富裕是因为过去掌握着高端技术、高端产业、高利润贸易环节;
一旦技术被攻破、产业被夺走、高利润不能维系,丧失了富裕——谁要听它们的?
印度经文也不少,历久弥新啊,怎么不听印度的?
你放心,关于“一份文件毁一个行业”这个说法,其实没那么严重。好像搞产业政策就没有纠错能力和纠错机制一样,好像市场的力量就不存在了一样。
学习经济学时,要时刻思考:这个理论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?它的基本假设在今天还成立吗?经济理论必须与时俱进,其有效性和解释力根植于它所处的技术环境和生产力水平。用过时的理论来分析新时代的经济,必然会产生谬误。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学。
伟大的经典理论(如斯密、马克思、凯恩斯的理论)是我们理解经济思想演变的基石,但不能把它们当作一成不变的圣经。它们是自己时代的产物,也主要适用于解释自己时代的问题。
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,应该塑造怎样的新型生产关系?
【超越姚洋的思考】姚洋教授离开北大后,对政府政策提出犀利批评!
正因为张维迎们瞎扯胡掰,澄清闭关锁国等问题尤其重要
怎么看清华教授钱颖一: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?
反内卷?内卷势不可挡!共产主义萌芽已在世界范围破土而出
国家发展中“剩余”与“规模”难题:中国应主动塑造第三世界的经济体系? |
|